系统侠官网 - 最好的电脑系统下载网站!

  • 软件介绍
  • 人气下载
  • 下载地址
  • 网友评论

赶路人作者李小晓,出生于古城西安,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英语系,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传播系。曾任新华社驻美国记者,后加入财新传媒任高级记者。其间曾常驻北京、洛杉矶、纽约,撰写深度报道500余篇

赶路人李小晓PDF电子书免费下载

内容简介

这是一部有着阅读质感的小说文集,也是一本容易引人共鸣的读心著作。亲情、爱情、乡情、婚姻、疾病……是人行走于世间绕不开的永恒主题,这些主题,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又颇有共鸣的故事。故事总是开始于结束之后,我们都忙着赶路,有的时候却不明方向,有过彷徨,有过迷茫,在人生的单行道上,尝尽人间百味。作者在前行的过程中,将自己听到的故事、心情、思考倾注笔端,分享他人故事的同时,也让我们看到自己,产生共鸣,最终与生活和解。

书籍评价

我花了四个夜晚,一口气看完小晓的《赶路人》,这是我近年少做的事。因为书写得精彩,一波接着一波,别开生面,吸引我往下看。她从生老病死的城市写起,再把场景拉到全球;从省吃俭用的上一代,写到奢华的社会精英……人生短暂,就像小晓的书名,每个人都会走过那么一遭,很轻也很重,很壮丽也很淡远,很特殊也很平凡……

——刘墉

读了我的小老乡的作品《赶路人》,很欣慰,有种冷风拂面下的清醒和舒适。这本书看似在讲别人的故事,却可见人见己,值得多读多想。她的作品有着她这个年龄应有的叙事热情,也有**这个年龄所具有的冷静与淳白,很有张力。

——贾平凹

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,一种是明白了,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,心中了无牵挂。小晓很聪明,她的聪明也就在这个地方。在她写的故事里,既让你明白,也让你看到身在局中始终明白不了的,最终在他人的世界里学会与生活和解。这本书文风真诚不装,于无声处共鸣,于结尾处唏嘘,堪称一部好的非虚构写作作品。

——冯唐

《赶路人》名字很短,却很有画面感。我在小花的书里看到一种可爱的“野心”,一位优秀当代女性的感悟。她以自己的眼睛和思考为触角写下别人的故事,有温度、有态度,并用生动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灵魂与骨骼。

——徐静蕾

目录

刘清莲的小奇迹

我的父亲老何

春节喜筵下的真实人生

忘在乞力马扎罗的情人

我的青春印在宾州比萨店

老男人的桃花源

御夏之冬

原来你也痛苦过

西安故城在

别爱曼哈顿

待渡香港

西七路往事

那些能让我快乐的事

精彩原文

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叫王子禾,他的父母和我的父母是相熟的朋友。

王子禾的母亲叫刘清莲,为人很热情。我每次去她家串门,她都给我吃大白兔奶糖,还给我冲麦乳精。在我的印象中,她是慷慨而温暖的。所以当王子禾后来给我讲起他母亲的段子,例如每次吃火锅要专门端一口空锅打包剩汤,再例如为了省水在马桶水箱里放一块砖,我都半天对不上号,觉得他说的和我印象中的不是同一个人。

之后我又觉得惭愧。我们这代人的母亲都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走过来的,她们接受的教育告诉她们“学问勤中得,富裕俭中来”。时过境迁,她们所信奉的真理却突然成了年轻人调侃的段子,她们突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生活在这个已不属于她们的时代了。

这多么值得悲伤。

我突然想要写下王子禾家的故事。从这个故事里,看得到我们每个人的家庭,每个人的母亲。

80年代初

我叫王子禾,生于1980年。

我父母都是西安高校的教职工。我的母亲刘清莲,1954年生,一辈子都在校图书馆工作。

在我的童年记忆中,刘清莲是个风风火火的泼辣女人。

那时候我们住在高校分配给职工入住的筒子楼,左邻右舍都是父母的同事。20世纪80年代初,粮票制度还没有取消,邻里们总会把粮票悄悄交给刘清莲,然后刘清莲隔三岔五夹着一包粮票神秘兮兮地出门,不知去哪儿把粮票换成钱。那时面值1斤的粮票能换1角钱,刘清莲再用换来的钱从远房农民亲戚手里买低价的新米,一斤新米只要8分钱,还额外搭送一纸袋的江米条。

一来二去,一斤米就省下了2分钱。

当时我家隔壁住的是孙教授。那时候的工资都是分级且公开的。孙教授家两口子每月138元钱,我父母加起来每月126元钱。刘清莲一直觉得孙教授家条件更好,每月多出12元收入,内心有了“阶级差异”。

刘清莲想方设法填补这12元钱的鸿沟。

那个年代,每月的开销中,吃占了大头。要省钱,只能从吃上做文章。

孙教授家每周都吃一次肘子肉,香味一直顺着走廊窗户飘进我的鼻孔。刘清莲也买肘子肉,但她会等傍晚时分肉铺即将关门时去买,这时用同样的粮票总能多换到一些边角料。然后她将肘子肉和边角料一起拿回家剁碎,腌制,风干。每次炒菜时抓一把碎肉放在铁锅里先泡再炖,锅内沸腾时再下素菜,热气扑面,竟也是和孙教授家同样的浓郁肉香。

刘清莲擅长动手。家里的鞋架是刘清莲用纸箱改的,蜂窝煤也是刘清莲自己用手捏了晾的。刘清莲最擅长的是缝纫。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身格子中山装,是刘清莲用窗帘布给我做的,穿了两三个秋冬,很多老街坊至今都说:“那时候你像个小香港人咧。”

整个筒子楼的人都知道,老王有福,娶了个会持家的好老婆。

****

好老婆不等于好妈妈。我小时候没少和刘清莲较劲。

我们家住在北大街,街口有家十九粮店,里面卖的是果酱面包。我每次路过都被里面传出的奇香吸引,但刘清莲总是一句话“我给你做”,然后回家真的给我做了涂着果酱的油饼。

有些零食是她不会做的,比如跳跳糖、金币巧克力、大白兔奶糖,还有大大卷。

每次路过小卖部,我最想要的是有粉色盒子的大大卷。孙教授的儿子叫孙猴,他曾经把整盒大大卷一下塞进嘴里,然后吹出超级大的泡泡,当时所有的小朋友都无比崇拜地围着他。他觉得是因为自己吹泡泡的水平高,我觉得只是因为他有钱。我想,如果我有两盒大大卷,一定能吹出更大的泡泡。但这个雄伟霸气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。因为无论我如何软磨硬泡,刘清莲每次去小卖部都只肯买一包无花果给我——大大卷要4角钱,而一小塑料包无花果只要5分钱。

“吃到嘴里没了就没了,这不是浪费钱?”这是刘清莲的口头禅。

有一次,孙教授给孙猴买了一个变形金刚,是个大力神,在学校引起了轰动。后来好几个男孩子都先后买了变形金刚,有声波,有擎天柱,有飞天虎。有变形金刚的男孩们很快成立了自己的“高端俱乐部”,课间休息的时候把几个变形金刚拿出来一起玩,放成一排,很是霸气。我非常希望加入这个组织,这是几十年后我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高级会员身份。但刘清莲始终没有同意。

我6岁生日的时候,我非常渴望得到一个变形金刚,但最终刘清莲放在我床头的礼物,是一盒跳棋。当时我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,直到今天,我都很烦跳棋。

逆转

我一直觉得自己家是全院子最穷的,直到1986年,一切突然改变了。

1986年是刘清莲最自豪的一年,她后来足足念叨了半辈子。也从那一刻开始,我明白了刘清莲省吃俭用的意义。

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,刘清莲和父亲的几个同事一起搬回了一个大箱子。放下箱子后,刘清莲慷慨地切一个大西瓜,分给在场的每个人。大家围着箱子一边吃西瓜,一边大声地聊天,感觉每个人都很兴奋。

后来我才知道,箱子里装的是一台彩电,一台带遥控器的18英寸的松下彩电。

据说那是刘清莲托了很多关系,从北京机场买的。当时院子里买电视机的有几户,但都买的是黑白电视机。于是我们成了全院子第一个有彩色电视机的家庭。

那个时候,电视机是最值钱的电子产品,可以说是“富豪”的象征。可不是嘛,一台彩电要1000多元钱,那可是全家一年的收入。

从那之后,我们家成了院子里最阔气的家庭。尽管灯泡还是15瓦的,但这并不影响我家门庭若市。

每到晚上7点,一些邻居就会带着孩子凑到我家,看《新闻联播》,然后是《警钟》,然后是《为您服务》。

后来爸爸不知怎么捣鼓出了闭路电视信号,有了电视剧和动画片。直到今天,我都记得那时的画面——男人们穿着白背心,女人们穿着花睡袍,七七八八坐在床上和地上,各个目不转睛地看1983年版《射雕英雄传》。我说我想当郭靖,孙猴说他想当杨康,因为他觉得穆念慈姐姐很漂亮。然后大人们就纷纷笑出眼泪,旁边的落地风扇吱呀吱呀地摇头来回吹着温暖的风。

此时的刘清莲,总是独自坐在缝纫机前,一边车线,一边时不时抬头看看电视信号是否清晰,如果有雪花,就赶紧起身去挪动一下天线。不论大家在我家看电视看到多晚,她都没有提过省电的事情。

每到夜深,邻居们散去的时候,总会再赞美几句彩电的效果,然后刘清莲就不厌其烦地告诉对方松下是日本最大的牌子,国产的金星牌就不会这么清晰云云。

后来几十年,刘清莲都为这台彩电感到自豪。

“孙教授家天天吃肘子肉,又怎么样?最后我们才是全院子第一个买彩电的。”刘清莲总要补上一句:“这就是节约的好处。”

90年代

90年代初,我的父亲评上了高级职称,终于拿到了和孙教授一样的工资,每月400元。刘清莲依然在学校图书馆工作,月薪280元。这些钱都被刘清莲小心翼翼地存在银行里。

我们搬出了筒子楼,搬进了单元房。孙教授一家依然住在我们楼上,我和孙猴依然是同学兼死党。

那时,我和孙猴就像是西安的两个混混。我们初中时在同一个班,放学以后就一起满城晃荡。

刘清莲每天给我1元零用钱,孙猴他爸每天给他1元5角。这可难住了我。我和孙猴每天中午都一起去游戏厅打街机,打一个小时差不多要1元钱,但那样我就没钱吃饭了。孙猴和我就是那时结下的兄弟情分。他原本可以用5角钱买一个花豆腐干夹馍,但为了我,他每次都买两个干烧饼,和我一人一个。

我们中午去游戏厅的事终究是穿帮了,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,我被刘清莲拧着耳朵从游戏厅里拽了出来。至今我仍然记得刘清莲圆睁的怒目,以及额头上暴起的青筋。

刘清莲治我的方法很简单,就是断了我的零用钱。从此我连那仅有的1元钱也没有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铁皮饭盒,里面装着刘清莲亲手制作的爱心午餐。

其实刘清莲做的爱心午餐是很丰富的,有时候是煎鸡蛋夹馍,有时候是胡萝卜肉馅的饺子,有时候是煎饼卷土豆丝。

但我为了讨回那1元零用钱的支配权,只能鸡蛋里挑骨头地抱怨“吃的时候都凉了”。

刘清莲誓死捍卫财政大权,但又把我的话当了真。于是,刘清莲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,就是每天中午骑自行车来学校给我送饭。

从家里到学校单程骑车要半小时,刘清莲就这么蹬着自行车,每天变着花样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我的面前,因为怕我吃不完把饭倒了浪费,她都会站在我身边看着我吃,我不吃了她再把剩饭和饭盒带着,蹬着自行车回去。

多年之后,很多同学都记得我有一个每天中午给我送饭的母亲。这在当时让我无比尴尬,觉得在同学面前丢了天大的人。等我年过三旬,才开始体味到其中的母爱和温暖。

也是多年之后我才知道,刘清莲为了每天中午给我做饭送饭,不惜放弃了去教研室工作的机会,而选择留在相对轻闲的图书馆。

那两年,她每天中午都用馒头就着我吃剩的残羹剩饭,花五分钟站在我们校门口吃完,然后匆匆赶回单位上班。据说门卫曾经把她当成新来的清洁工,还私下打听这个清洁工是不是家境特别不好,不然为什么每天啃干馒头。

下载地址

  • PC版

下载地址: